按照廣東省萬里碧道總體布局,結合水系結構,挖掘周邊生態人文特色資源,打造形成“一廊兩段,五線串珠”的 總體空間結構。
“一廊兩段”:梅江-韓江歷史文化長廊,是我市
碧道的主骨架,按照資源特色將梅江-韓江歷史文化長廊分為客家歷史文化主題段、客潮山水風貌主題段。
客家歷史文化主題段自五華縣至大埔縣三河鎮,沿線人口密集、人文鼎盛,以歷史文化資源為主,規劃重點發揮其文化優勢,挖掘串聯客天下景區、泮坑郊野公園、雁南飛度假村、陰那山等自然生態節點,梅州歷史城區、松口古鎮、茶山村、僑溪村等客家文化節點、三河壩烈士紀念園紅色文化節點,打造成為彰顯客家特色、傳承歷史文脈的文化游徑。
客潮山水風貌主題段自大埔縣三河鎮至豐順縣留隍鎮, 沿線以自然山水、生態田園為主,包括雙髻山森林公園、鹿湖溫泉度假村等,規劃重點發揮生態優勢,以自然為基底, 串聯沿線特色小鎮、美麗鄉村、自然景區等,打造成為帶動綠色發展、推動鄉村振興的生態游徑。
“五線串珠”:“五線”包括五華河碧道支線、寧江碧道支線、程江碧道支線、石窟河碧道支線、梅潭河碧 道支線;“串珠”是通過碧道將周邊凸顯梅州客家文化、紅 色文化、僑鄉文化、生態功能等的節點串聯起來,充分整合特色資源和利用發展優勢,以線串點,搭建梅江-韓江流域碧道網絡體系。
五華河碧道支線——長樂古韻、碧水營村。主要以五華河為載體,途徑五華縣水寨鎮、轉水鎮、華城鎮、岐嶺鎮。以五華縣悠久的歷史底蘊為基礎,依托獅山古塔、長樂學宮、
李威光故居、益塘水庫自然保護區、湯湖熱礦泥山莊等特色資源,結合五華河碧道建設串聯沿線特色村莊、高品質生態產品基地,帶動鄉村振興。
寧江碧道支線——齊昌印象、人文綠灣。主要以寧江為載體,途徑興寧城區、新陂鎮、龍田鎮、合水鎮。以興寧傳統文化、花燈文化、紅色文化為依托,以寧江河為水脈,重現齊昌古景,以兩岸綠蔭為脈,打造多元的生態系統、多樣的景觀層次,串聯沿線的興城古城墻、文峰塔、神光山森林公園、合水景區、眾多古民居等,營造特色自然人文風光。
程江碧道支線——客都風韻、魅力水岸。主要以程江- 石正河為載體,途徑梅縣區程江鎮、大坪鎮、梅西鎮、平遠縣石正鎮。利用程江水系貫穿梅州城區,延伸至平遠石正鎮的區位特點,構建服務城區、鎮區的高品質濱水休閑線性空間,打造運動健康、休閑游憩的慢行廊道,提升濱水岸線活力,激發濱水創新空間,引領活力城市建設,同時依托梅西水庫、南臺山森林公園、僑鄉村等成熟的山水人文旅游資源, 體現客都風韻。
石窟河碧道支線——長壽之鄉、山水畫廊。主要以石窟 河為載體,途徑梅縣區雁洋鎮、白渡鎮、蕉嶺縣三圳鎮、蕉 嶺縣城。以長壽文化為依托,利用好水生態、水文化,串聯 沿線美麗鄉村、長潭景區等,打造市民游客親水、休閑、健 身運動好去處,建成生態活力、山水詩意的濱水游憩帶。
梅潭河碧道支線——紅色血脈、客鄉景致。主要以梅潭河為載體,途徑三河鎮、大埔縣城、百侯鎮、楓朗鎮。以三河壩為代表的紅色文化、以百侯古鎮、泰安樓為代表的客家傳統文化以及古驛道為基礎,串聯古村古鎮、沿岸農田風光, 展現鄉土民俗和客家建筑風貌,打造文化特色突出、生態優良的田園碧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