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——廣州千里碧道規劃及試點建設工作經驗
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州時提出的“老城市新活力”、“四個出新出彩”重要指示精神,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高標準建設萬里碧道的決策部署,廣州市結合自身實際,圍 繞“理想水生活”高起點高標準打造千里碧道,統籌山水林田湖海,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,營造高質量生活。目前,全市已建成蕉門河、東山湖、車陂涌、海珠濕地、流溪河等省、市級試點碧道共113公里,初步形成了以“兩高點”“兩聚焦”“兩注重”為主要內容的試點探索經驗。

一、高點站位,創新“八道三帶、綜合治理”碧道內涵廣州市積極探索新時期碧道建設時代內涵,將碧道建設作為城市治水升級版,實現從單純治水到城市綜合治理,還清于水、還水于民、還綠于岸,以水而定、量水而行,統籌山水林田湖海綜合治理、系統治理、源頭治理,改善流域生態環境、實現空間綜合利用、帶動產業轉型升級、激活片區多元價值,并結合自身實際,深化細化省萬里碧道“三道一帶”空間要求,提出“水道、風道、魚道、鳥道、游道、漫步道、緩跑道、騎行道”八道合一和“濱水經濟帶、文化帶、景觀帶”三帶并行的“八道三帶”空間范式,保護珠江生態島鏈、建設碧道風廊、水鳥走廊,恢復魚類洄游生態圈,打造藍線上的公共服務綜合帶,實現堤內外、上下游、干支流、左右岸系統治理,形成廣東碧道建設的“廣州方案”。 二、高點謀劃,打造“廣州新六脈、羊城四境”碧道空間主動銜接省域碧道布局,依托廣州北樹南網水系格局,構建三縱三橫、通山達海的廣州新六脈(通山達海線、山水畫廊線、廣佛發展線、城央環島線、黃金水道線、田園風光線),塑造溪-涌-河-江-海多層次碧道網絡,結合都市型、城鎮型、鄉野型、生態型四種碧道類型,營造“宜居生活圈、水岸公園帶、碧道風景畫、河湖生命體”的碧道羊城四境,彰顯廣州依山、沿江、濱海的最美自然稟賦,完善宜居宜業宜游城央生活圈,再現嶺南水鄉田園風貌。
三、聚焦前端,堅持“一區一特、一河一策”規劃引領
積極整合國內外知名規劃設計團隊,成立全市層面碧道技術咨詢聯盟,提供“全層次、全專業、本地化”的技術支撐服務,堅持規劃引領,編制市碧道總規和建設指引,全面對接各區需求、全程指導各區建設,實現碧道建設“一區一特”,堅持重點把控、示范帶動,開 展“一河一策”重點河涌設計和“一區一示范”碧道試點工程,因地制宜、分類施策,先行先試,逐步推進全市2000公里碧道建設工作。
2前言——廣州千里碧道規劃及試點建設工作經驗
四、聚焦實施,制定“碧道十條、分類標準”建設要求
堅持面向實施,遵循廣州實際提出“水清岸綠、廣府生活、八道三帶、縫合城市、新舊共生、賞粵四季、繡花功夫、適老適幼、經濟適用、共同締造”的“廣州碧道十條”實施準則,結合碧道分類制定“高標準、較高標準、基本標準”四類三級建設標準,凝聚共識、形成合力,因地制宜開展碧道建設。 五、注重融合,推進“雙軌聯動、雙向借力”實踐模式堅持雙軌聯動,強化上下聯動機制。一是省市雙軌聯動,廣州市積極落實省碧道總規關于建設目標、主題特色、重點任務等要求,并在空間格局、建設計劃、特色碧道打造等方面反饋訴求;
二是市區雙軌聯動,市層面向下重點統籌碧道布局、建設任務,開展碧道技術咨詢,區層面以屬地碧道建設反饋資金和技術需求。開展雙向借力,整合現有工作成果。一是借力治水,充分利用全市4389宗(黑臭168宗)小微水體整治、370萬平方米涉河違建拆除、526萬平方米涉水疑似違建拆除、180.26km堤防加固工程和截污納管、農村污水治理等工作,建設兩岸都市型碧道,進一步推進河流渠箱改造、排水單元達標、岸邊面源污染治理;二是借力雙道,借綠道借驛道,在現有735公里濱水綠道、古驛道基礎上優先開展碧道建設,優化水質環境,確保碧道、綠 道、古驛道互聯互通、成網成片。通過雙向借力實現各類治水、治岸、治城工作高度融合。 六、注重多元,探索“引資引智、共同締造”多方參與開展 “碧道大師做”、“碧道創客做”,尋找碧道“靈魂”設計師,以大師參與碧道本土設計;探索、鼓勵、動員市屬國企在內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碧道建設和管理,形成合力推進碧道建設,探索碧道水岸建設和共同締造新模式,實現碧道共建共治共享。并總結經驗形成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碧道建設“廣州經驗”。 3